在我國面臨全面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今天,正適逢世界走向數據化,邁入大數據時代的時刻。筆者作為長期致力于將管理會計理論和實戰方法“本土化”的實踐者,也深刻體會到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用管理會計的思維來開創一個新的管理時代的需求,大數據正影響著這個時代的管理會計。
首先,大數據時代為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大數據以預測為核心,而管理會計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做好企業當前經營和長期規劃的經濟前景預測,并幫助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如何把握企業經濟的發展方向,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是體現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而預測分析正是唯一可持續做好企業當前經營和長期規劃的經濟前景預測,以及長期競爭優勢的工具——不但有能力回答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關鍵是可以發現問題,幫助企業確定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而大數據為預測分析提供了基礎數據和依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預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以戰略成本為例,戰略成本管理是始于通過路徑分解進行的戰略規劃。而管理會計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對企業前一年取得的工作成果、不足、優勢和劣勢進行總結,對新一年的目標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做到尋找路徑、識別風險因子、合理配置資源和可落地的到人與時間點的行動計劃。而做好戰略成本,要將戰略與績效管理進行關聯,即在制作規劃的過程中,將公司的戰略分解成具體可量化的目標,然后通過價值樹形成公司績效到部門績效再到崗位績效目標的一體化,并將公司目標、績效指標、預算形成有效的關聯。
其次,大數據時代也使得管理會計成為助力企業價值提升的助推器。
大數據給人類帶來的是生活、工作和思維的變革,企業也將面臨眾多機遇和挑戰,而掌控風險將成為企業管理變革的重要課題。管理會計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控制經濟活動過程,使之按設定的目標和軌跡運行。而作為企業內部管控最有效的一種工具,全面預算管理正是實現企業“戰略、業務、財務和人力”四位一體的最有效方法,而“四位一體”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全面預算管理,使企業的各部門對經營目標形成統一的認識,以產生戰略協同效應。
戰略管理與全面預算管理的關系也是相互促進的,因此,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基礎數據也非常重要,如果基礎數據不準確、不透明、不對稱、不集成,整個預算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高層的決策者就難以獲取準確的信息。
第三,在大數據時代,財務部門的角色定位將從根本上發生轉變。
對企業而言,大數據時代不僅為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的推廣與運用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也助力了企業價值的提升。而大數據時代也將對企業傳統的盈利模式提出挑戰,盈利模式的變革對職能部門的角色定位也必將提出新的要求。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財務部門的定位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潤中心”。那么,如何實現財務部門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的轉變呢?筆者認為,除了在企業建立共享服務中心外,進行集團企業的資金大集中管理也助益頗多,這樣可以樹立財務部門在公司的話語權。而資金集中的第一步是進行全國的賬戶集中管理,即通過規模效應與銀行談判,降低資金的使用成本。之后,再等到資金歸籠后,可以將“現金為王”的理念通過“資金占用費”等形式落到實處。